今天(8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宋元明,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消防救援局局長瓊色介紹新時代應急管理領域改革發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周學文介紹,今年我國入汛時間早,編號洪水多,局地災害重,高溫干旱時間長,洪旱災害主要呈現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降水“南北多中間少”。全國平均降雨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是北方的大部和華南等地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成到1倍,長江流域及新疆、西藏這些地方降水偏少1-5成。
二是江河洪水編號多。全國共有586條河流發生了超警戒以上的洪水,主要江河共發生了10次編號洪水,大家記得珠江流域形成了2次流域性的較大洪水,北江發生了特大洪水,遼河的干流出現了1995年以來的最大洪水。
三是局部洪澇災害重。廣東、遼寧等地受災比較重,四川、青海等省發生了重大山洪災害。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了171人死亡失蹤,倒塌房屋2.7萬間,和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分別下降了60%和71.7%。
四是高溫干旱時間長。7月份以來,長江流域發生了196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熱浪,四川、重慶、湖北、湖南這些省市旱情迅速發展,對群眾的生活用水、農業生產和電力供應造成了影響。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秋季,也就是9月份到11月份,我國北方地區、西南、華中、華南這些地方降水偏多;華西秋雨開始的時間偏早,總體偏強,華西地區秋雨現在已經開始了;長江流域中下游可能伏秋連旱,防汛抗旱形勢不容樂觀。應急管理部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全力以赴繼續做好后汛期的防汛抗旱工作。
機構改革以來,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健全防汛抗旱的工作長效機制,持續加強防災減災的能力建設。
一是形成統分結合、防救協同的工作格局。國家防總充分發揮牽頭抓總和統籌協調作用,應急管理部門發揮綜合優勢,有關部門發揮專業優勢,基本形成了部門聯動、央地協作、軍地協同的工作格局,應急管理體制改革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二是完善黨政共管、逐級包保的責任體系。地方黨委政府發揮防災救災的主體責任,強化了行政責任人、分區包保責任人、風險巡查防守責任人三個責任的落實,把責任體系延伸到了最末端,一直延伸到村、社區。
三是健全以防為主、關口前移的工作機制。加強多部門聯合會商研判風險,建立了直達基層責任人的預警“叫應”機制,也就是說,強降雨過程往往發生在半夜、凌晨,這時候很多人都已經休息了,如果氣象部門發預警的話,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發,可能收不到或者聽不到,這就要求氣象部門發布高等級預警,要第一時間叫醒各級責任人,特別是基層的各級責任人,所以應急管理部要求建立“叫應”機制,既要“叫”還要“答應”,將氣象預警作為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在風險區預置搶險救援力量,將防范應對關口前移。
四是強化專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力量體系。初步構建起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有關部門和央企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為突擊、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搶險救援力量體系,配備了先進適用的搶險救援裝備,在災害應對中實現了調動迅捷有序、應對科學高效。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近年來應急管理部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重大災害。機構改革以來的4年,洪澇災害年均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前5年均值相比分別下降了30%、55%。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或電頭為"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